2015年,姚振华突然大张旗鼓花费80亿,买入“万科”5%的股权,正式拉开了“万宝之争”的序幕。
这场“万宝之争”前后进行了两年半的时间,最终以姚振华无缘“万科”第一大股东为结局,宣告姚振华的正式“失败”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就在众人惋惜“姚振华输了”的时候,谁能想到姚振华转头卖掉万科股权,套现589亿安然离场。
甚至之后姚振华甚至还拿出来其中500亿,用以研发汽车。
当年的“万宝之争”真相到底如何?
姚振华又是如何从一个普通的大学生,一步步走到如今身价上千亿的呢?
1、
1970年,姚振华出生在广东汕头一个普通的家庭中。
汕头作为“潮汕四市”之一,不仅继承了潮汕地区的商业氛围,也继承了潮汕地区的敢闯敢拼的风格。
而这些特点,都在姚振华的身上得以体现。
在1988年的时候,姚振华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华南理工大学。
这可是广东省数一数二的名校,曾名列中国四大工学院之一,妥妥的重本。
即便是放在现在,谁要是能上这所学校,也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,更何况还是在那个大学生还比较金贵的年代。
但是姚振华并没有。
他不但没有拿这件事情出来炫耀,甚至都很少谈及自己上学时候的经历。
对姚振华来说,考上名校似乎就是什么微不足道的事情一样。
唯一能够得知的,就是姚振华是以双学位毕业的。
当时,姚振华刚刚进入华南理工大学的时候,选择的是工业管理工程专业。
这也算是华南理工的招牌专业之一,姚振华的这个选择倒也算是中规中矩。
但是到了1990年,华南理工大学开设第二专业,允许修读第二个专业,以双学位学士的身份毕业。
学四年,获得两个学位,以后找工作两个学位都可以用。
听上去似乎不错,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。
双学位的前提是必须要完成双份的课程,撰写两个专业的毕业论文。
也意味需要比学位毕业生付出双倍的努力才行。
虽然大学学业并没有那么繁重,大学生活的总基调也是比较轻松的。
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没有压力的原因,导致许多高考时勤奋的学生,在上了大学之后变得不再像过去那么勤奋。
甚至一部分人变得非常懒散,完全不将心思放在学习上。
在这种背景下,大部分学生连自己本专业的课程都不一定能够完成,更何况是多出来一门第二专业的课程了。
这也是为什么第二专业早在1990年就开设了,但到现在却依旧很少听说有人双学历毕业的原因。
毕竟如果真的好学的话,早就去考研究生、博士生了。
但是姚振华不同,在他求学的那四年里,压根就很少有人能想到研究生是这么一回事。
举个最典型的例子,国内第一家正式的研究生院校,是在中国科技大学1978年,在北京创办的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”。
而这所学校正式被批准授予硕士、博士学位,是在1981年发生的事情。
除此之外,国内首批试办研究生院的22所高校,是在1984年获得资格的。
也就是说,在姚振华上学的时候,研究生距离普通学生还非常遥远,属于可望不可即的存在。
基本上,除了那种真正的天之骄子,其他学生根本想都不用想。
也正是因为研究生实在是太难考取了,所以姚振华才会将心思放在第二学历上。
按照姚振华的想法,那就是质量不够数量来凑,两个学位总要比一个学位好吧。
就这样,1992年的时候,姚振华以工业管理工程专业、食品工程专业,双学士学位证书毕业。
值得一提的是,姚振华还是国内最早的一批获得双学士学位的毕业生之一。
按照道理来说,名校毕业外加双学位加持,姚振华应该会被各单位抢着要才对。
但是在1992年的时候,国内发生了一件大事,这件事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姚振华的一生。
2、
1992年的时候,国内商业环境发生变化,各地开始鼓励高学历知识分子“下海”,以技术帮助实业突破壁垒,以知识帮助促进各地经济发展。
许多大学生受到鼓舞,纷纷放弃稳定的工作投身商海。
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,便是武汉大学经济学博士陈东升、社科院法学博士冯仑。
姚振华虽然学历不如这些人,但是也想要略尽微薄之力。
于是在毕业之后,姚振华毅然放弃稳定的“铁饭碗”,选择只身前往深圳寻找机会。
对于姚振华从1992毕业之后,到1996年突然现身之前的这段经历,业内有很多的说法。
其中深圳一位地产商人曾透露,姚振华在毕业之后曾经短暂在一家名企任职。
面对这种说法,姚振华既没有肯定,也没有站出来反驳,让人不知道真假。
另外一种就是网上传播最广的,姚振华曾在市场炸过油条,算是卖菜出身。
不过这种说法,姚振华曾否认自己卖菜的经历,但对于是否炸过油条,却并没有过多解释。
但不管怎么说,姚振华都是以自己的勤奋,为之后的创业积攒了第一笔启动资金。
而且有趣的是,姚振华的发家史,还真的和“卖菜”脱不了关系。
1996年的时候,深圳一夜之间涌入几十万人潮。
这为深圳带来新鲜活力的同时,不可避免也带来基础商品供需的压力。
为此,深圳专门推动了一个叫做“菜篮子”的工程,鼓励商人们推动水果蔬菜、日常用品、厨房用具等关系人们最基本生活的产业。
姚振华抓住这个机会,与弟弟姚建辉一起成立了“新保康蔬菜事业公司”。
别看“新保康”带着“蔬菜”两个字,但实际上却并非是从事蔬菜行业,而是主营蔬菜行业下游的销售渠道。
简单来说,姚振华就是以“卖菜”为名义,在深圳拿到一块地皮之后,再用地盖起来大型连锁超市,专门为解决“菜篮子”的销售渠道问题。
所以姚振华才会反复强调:“我真的不是卖菜的。”
但不得不说,姚振华确实是占了此时深圳蔬菜行业的便利,才得以正式跻身于地产行业。
但是,这次的成功却为姚振华带来一个隐患。
那就是菜可以一直卖,但是市场的份额总是会有限的,超市盖到一定程度之后,必定会面临饱和的问题。
到那个时候,姚振华的“新保康”必定会面临无超市可以盖的尴尬局面。
与其到时候慌慌张张被迫转型,倒不如主动改变,将选择权握在自己手中。
姚振华与弟弟商量之后,将公司名字中的“蔬菜”二字去掉,改名为“新保康实业公司”。
从此,姚振华的“新保康”便开始专注房地产行业。
姚振华也算是赶上一个好时候。
从1990年开始,国内地产行业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,商品房的地位已经开始逐步提高。
到了1996年的时候,深圳因为发展迅猛、以及外来人口增加等各方面原因,导致房屋的价格越来越贵,人们对于房屋的需要也越来越大。
姚振华正是瞅准了这个机会,正式进军住房地产行业。
据统计,姚振华当时一口气拿下两块地,光是盖楼的前期投入就超过了3500万,可见早些年的时候,姚振华其实是挣到不少钱的。
但是光凭此,其实不足以盖起来两栋楼。
于姚振华又凭借着贷款与借债,完成了大楼剩下的一部分建造资金。
甚至顺便的,姚振华还抽空,另起三栋高层与一栋6层高商场。
据统计,光是这几个项目,就为“新保康”带来了8亿到10亿之间的盈利。
可谓是一次性便让姚振华赚得个盆满钵满。
只不过,姚振华并没有因此而感到满足,他想要一次性干一票大的事。
3、
2000年的时候,已经完全在房地产行业站稳脚跟的姚振华,决心进一步稳固自己的事业。
于是在这一年,姚振华在深圳成立了“宝能投资集团”。
据资料显示,“宝能”的初始注册资金就已经高达3亿元人民币,可见姚振华对于这个行业信心十足。
只不过成立集团之后,姚振华的野心便不仅仅放在房地产行业了。
在姚振华看来,房地产虽然当下火热,但毕竟是存在不小的风险。
姚振华无惧于风险,但是却不喜欢将风险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。
所以从2000年开始,姚振华便开始了自己的“买买买”之路。
2003年的时候,姚振华便开始主持“宝能”入股“深业物流”。
巅峰时期,“宝能”对“深业物流”的控股甚至已经超过了40%,在“深业物流”内部占据非常大的话语权。
但这,并不是姚振华的目的。
“深业物流”这个公司并不算大,唯一能够拿得出手的就是他的品牌。
该公司于1983年成立,算是国内最早的一批民营物流公司,向来拥有“中国第一仓”的美誉。
而这也是姚振华看中“深业物流”的原因。
但是为了一块“招牌”,就花费那么多钱买下半个公司,真的划算吗?
不知道其他人怎么想,但显然姚振华觉得并不划算。
于是在2006年的时候,姚振华主持了对“深业物流”的分拆。
最终的结果是,姚振华得偿所愿,成功拿到了“深业物流”这块金字招牌的使用权。
至此,“宝能系”的威名算是初显。
而“宝能系”的实业支柱产业,其实还是综合物业的开发。
其实早在2005年,姚振华在建设“宝能太古城”的时候,便已经看到了城市综合物业开发的前景。
之过当时因为环境与资金等问题,导致这件事暂且搁置下来。
一直到了2009年之后,姚振华才正式发力,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发展综合物业开发项目,产业涉及全国七大经济区域的30多座城市。
据显示,截止到2012年,“宝能”便已经在全国范围内,直接或者间接拥有了超过2000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,直逼“万科”、“恒大”等国内房地产大亨。
而这,也是姚振华之后一系列举措的信心所在。
到了2012年,姚振华再次携“宝能”出现在公众视线里,这次他是联合其他企业,联合发起成立了“前海人寿保险公司”。
都知道,保险是金融行业三大支柱之一,也是资金最为雄厚的行业之一。
姚振华将“前海人寿”纳入到自己的商业版图内,也就意味着“宝能系”再也不用为自己而发愁。
至此,“宝能系”已经成为了集地产、物流、金融与一身的庞大商业帝国。
截止到2015年,姚振华更是一年暴涨千亿财富,位列中国富豪榜第4位。
姚振华摇身一变,成为国内炙手可热的商业奇才。
如果到这里为止,那么也只是一个大学生创业,一步步成为商业大佬的故事。
但姚振华与“宝能系”的野心,才刚刚开始。
4、
2015年,这是个注定在房地产行业留下绚丽篇章的一年。
这一年,爆发了国内市场最大的“并购与反并购攻坚战”,也就是业内常常被提起的“万宝之争”。
最初的起因,是因为从2015年的1月起,一直到2015年的7月,“宝能系”手底下的得力干将“前海人寿”,先后6次总共花费80亿,收购了“万科”5%的股权。
如果仅仅如此也就算了,在7月24日的时候,“宝能系”手底下的另外一员大将“钜盛华”,再次出资买下“万科”大约5%的股权。
因为“前海人寿”与“钜盛华”背后的实际控股人都是姚振华,向来被视为一致行动人。
至此,姚振华对于“万科”的控股已经达到了10%,直逼“万科”第一大股东“华润”。
其实这个时候,“万科”的董事长王石已经察觉到不对经了。
只不过王石没有做出任何反应而已。
一直到8月26日,姚振华再次出手,一两家公司的名义增持5.04%的股份。
至此,姚振华的“宝能系”以微弱优势超过“华润”,成为“万科”第一大股东。
原本人们还在好奇为什么姚振华会高调登场,但谁也没有想到,仅仅过去10天,王石的反击就来了。
9月4日披露,“华润”先后通过两次增持,重新夺回“万科”第一大股东的地位。
到这个时候,大家已经都意识到有些不对劲儿了。
到了2015年底的时候,曾有冯仑前线,姚振华与王石在北京见过一面。
当时两人谈了四个多小时,具体说了什么旁人并不清楚。
只知道姚振华事后曾向王石承诺,即便自己成为“万科”第一大股东,依旧会让王石来担当企业的旗手。
但这件事情,却被王石给拒绝了。
用王石的说法就是,如果姚振华选择入股“万科”,那么自己是感谢的。
如果姚振华想要当“第一大股东”,那么王石自己是不欢迎的。
为此,王石还列举出来姚振华不能担当“万科”大股东的四大理由。
一是信用不足,“万科”不能接受不可信的人。
二是能力不够,至少王石认为姚振华的能力不足与掌舵“万科”。
三是短债长投、风险太大,王石认为用短债长投的进入“万科”,会给“万科”带来更多的不稳定,会加剧“万科”的风险、
四是更换股东可能会平添不稳定,王石认为“华润”与“万科”磨合的更为成功,他坚信“华润”对于万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这次的不欢而散,也为“万宝之争”正式拉开序幕。
在之后的两年里,姚振华与王石以“万科”股权之争为战场,展开了数次交锋。
双方各种手段频出,纷纷从场外拉来新的帮手,甚至就连“恒大”许家印都被卷入其中。
这场“万宝之争”一直持续到2017年6月9日,直至“恒大”将手中的股权转让给“深铁”,才算彻底打破这场僵局。
最终,姚振华只能放弃“万科”第一大股东的身份,而王石只能黯然交出“万科”掌舵权。
但如果认为姚振华输了“万宝之争”,但又不太准确。
毕竟买到手的股份才是实实在在。
而且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,姚振华通过出手“万科”的股份,前前后后一共套现了589亿。
输了“万科”的意气之争,但是却赢得实实在在589亿,似乎也不是不能接受的事情。
而且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笔钱的入账,姚振华才能花费47亿买入“格力”股份,才能投入500亿研发“宝能汽车”。
截止到2020年的时候,姚振华的“宝能”已经能够达到年入990.46亿。
凭此,姚振华在2021年的时候,更是以1041.2亿的财富,位列中国富豪榜第36位。
所谓的学习,不在于能够上什么样的学校,而是取决于对待学习态度。
论学历,同时期优于姚振华的人有很多。
论家世,姚振华在当时也不算少。
但是有一点,姚振华对于学习的态度绝对是认真的,且也是乐于去学习的。
也正是因为这颗永远求知的心,才能让姚振华一步步从当年的穷小子,成长为如今的地产大亨。
活到老学到老,永远保持一颗学徒的心。